
075扎堆南海,不是为了“看台海”天源国际,而是为南太平洋把钥匙攥在手里。
美国《Defense News》最近才反应过来:中国把绝大多数两栖攻击舰和船坞登陆舰丢给南部战区海军,这事不对劲。

他们给出的结论是——“中国在不断增强对南太平洋的影响力”。话不算错,但只说到门口,没进屋。
三大舰队的分工早就从“沿岸守门”换成了“内外兼修”。
北部战区海军的三件事毫不神秘:渤黄海防空线护住京畿,对马海峡前压到日本海,辽宁舰带队必要时南下增援。
东部战区海军的重心,越来越多出现在中西太平洋,主打远海训练与存在性巡航。
剩下的南部战区海军,既要稳住南海这口大井,又得找到一条穿门而出的航线——这就是两栖与大型驱逐舰集中编配的真正意义:不是为一次性“登陆秀”,而是为常态化的岛礁穿插、要道突防、远海投送,打通手段链条。

外媒最近盘点的几个镜头,放在这条主线上就顺了:055“遵义舰”高姿态绕澳,不是“刷存在”,是用万吨雷达与远程防空火力给后续力量开路;
南海方向高强度的远海编队活动,掩护的是补给、信息与空情链路的延伸;舰载直升机与舰/岸两栖力量的频密联合,是在练“岛链内压强、岛链外存在”的节奏。
南太平洋看似辽阔,实际要害就两处:一是澳大利亚这块“大陆跳板”,二是菲、马、印尼一线的狭窄海峡群。谁握住海峡钥匙,谁就能决定谁出不出得去。
这也是为什么两栖攻击舰得优先投给南部战区。
天源国际
二战后太平洋海战的教训很朴素:岛屿密布的海域,航空母舰与大型两栖平台的组合,是“破点—扩口—稳线”的最佳工具箱。
前者负责制空与纵深打击,后者把兵与保障送到位,补上“最后一海里”。
你若只谈“航母的威慑”,不谈“两栖的落地”,那是海图上打了个红圈,现实里寸步难行。
有人问:那福建舰呢,会不会也去三亚?
从任务账本看,这个答案的可能性正在升高。

两艘航母常驻南海的好处,不用展开报告:一是“随时有甲板”,南海这口大井永远有一支可用的海空拳头;二是“南出有护航”,面向南太的中远海行动,不再是“偶发远征”,而是“有节奏的常态”。
东部战区需要支援的时候,南海甲板北上也比“东海出发再南下”更顺,这叫机动冗余。不用刻意拔高,部署逻辑本身就说服人。
美国当然不想看这一幕。你能看到的动作都上来了:EDCA追加站点、菲方政军层面的强硬摆拍、F-35系列在周边的高频亮相。
意图很直白——用菲律宾作为回旋枢纽,卡住巴拉望—吕宋—巴士海峡这道“软门楣”。
问题也同样直白:封锁是个成本活。你要长期在“对方反介入火力圈”里维持高强度、低容错的存在,不仅要钱,更要命。

南海—巴士一线的传感器、岸基与海基的远中近程导弹、远距轰炸与海空电子战天源国际,叠加起来就是对“封锁者”的持续消耗曲线。
这曲线谁扛得住?不是一句“同盟团结”能解决的。
再看国内的走法,并不只靠硬件“堆海面”。
南沙、永兴、榆林一线的支援节点,形成三角支撑;综合补给舰与油弹运输节律化运行,做的是持续远海保障;预警、反潜与电子侦察平台的多域联训,是把“看得见—打得着—打得准”拧成一根绳。

两栖舰上,运-20家族的海上补链方案、舰载直升机的搜救与投送模块化,都是在为“从南海到南太”的连续动作打底。
别把这理解成一口气要跨半个太平洋,它更像“台阶式推进”:岛链内稳出入口,岛链外铺存在点,点与点之间靠补给与情报通道串起来——到那时,“存在”本身就是威慑。
澳大利亚会是最先体感到压力的一个。
不是因为谁要“冲上家门”,而是它会发现,自己在北面的海空线,被越来越多的非美平台“照看”。
当对手可以在远海常态化出现,港口、海上能源通道和资料电缆线的安全评估就得重写。
澳方若继续把全部安全筹码绑定在盟友的“远程注入”上,遇事就会频繁面对一个残酷选择:要么拔高戒备成本,要么接受北面海域的“共享管理”。两种都不好受。

至于菲律宾,它已经被推到了风口浪尖。最坏的角色是“事端引爆器”,最理想的角色是“通道坐标”。
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平衡?恐怕要先问问自己:有没有能力且愿不愿意承担被反制的第一波代价。
大国的博弈不会因为一条推文一份公报而改向,但一场误判可以让一个“坐标”变成“靶标”。
回头看《Defense News》的判断——“中国增强在南太的影响力”。
对,但远远不够。真正的关键,是战区职能在重排:南部战区海军的任务书已经写清楚——稳南海,护门楣,开通道,打远航。

两栖与055的配比,只是纸面上的显性指标;隐性的,是后勤—情报—指挥的一体化与常态化。
等到那支“手握两艘航母、三艘两栖攻击舰、成建制055”的舰队把战备节律走顺,你会看到的不是一两次“刷屏式远航”,而是一个新常态:岛链内,我们说了算;岛链外,我们在场。
美国媒体终于看到了门牌,但房子的格局,他们还没看懂。
没关系,时间会教人读懂结构。

对我们而言,最该做的不是多说一句,而是按部就班把“存在”变成“秩序”,把“远航”变成“规则”。
届时,南太平洋的浪涌起来,不靠声浪,靠的是吨位、韧性和节律。
参考资料
《“中国双航母首次同时出现在太平洋”天源国际,外媒解读——北晚在线》
千层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