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岭南初秋时期本信选配,气候温燥,秋燥容易耗伤阴血,导致血海空虚或血液运行不畅,此时女性也容易痛经、月经不调等问题。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尚倩医生来给各位女性朋友讲一讲,初秋时期女性如何保健养生!
秋季女性健康,有这4个“威胁”!
肝气郁结:秋日萧瑟,人易情绪低落。肝主疏泄,情志不舒则肝气郁结。气滞则血行不畅,“不通则痛”导致痛经;肝郁化火,扰动心神则失眠。
气血虚弱: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。秋季若饮食不当,或夏季贪凉损伤脾胃,会导致气血生成不足。血虚不能濡养胞宫则痛经(不荣则痛);血不养心,神不守舍则失眠。
寒凝血瘀:秋季昼夜温差大,若不注意保暖,寒邪易客于胞宫,导致血液凝滞,形成瘀血,引发剧烈痛经。身体为排瘀而收缩,疼痛加剧。
阴虚火旺:秋燥耗伤人体阴液,导致心肾阴虚,虚火上扰心神,从而出现心烦、失眠。
展开剩余77%中医如何治疗?
针对女性在秋季的常见不适症状,中医通常采取辨证施治的方法,针对不同证型区别用药。
气滞血瘀型: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,乳房胀痛,经色紫暗有块,块下痛减。舌紫暗或有瘀点。
治法:理气活血,化瘀止痛。
常用方剂:膈下逐瘀汤、逍遥丸等。
寒湿凝滞型: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,得热痛减,经血量少,色暗有块,怕冷。舌苔白腻。
治法:温经散寒,化瘀止痛。
常用方剂:少腹逐瘀汤、艾附暖宫丸等。
气血虚弱型: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,喜按,月经量少、色淡,面色苍白,神疲乏力。舌质淡。
治法:益气养血,调经止痛。
常用方剂:八珍益母丸、乌鸡白凤丸、归脾丸等本信选配。
肝肾亏虚型:经后小腹隐痛,腰骶酸痛,头晕耳鸣,失眠健忘。
治法:滋补肝肾,调经止痛。
常用方剂:调肝汤、左归丸等。
有哪些中医外治法?
艾灸:适用于寒性、虚性痛经。经前一周开始,灸关元穴(肚脐下四指)、气海穴(肚脐下两指)、三阴交(内脚踝尖上四指)等穴位,有温通经络、散寒止痛的奇效。
泡脚:每晚用40-45℃的热水泡脚20-30分钟,水可没过脚踝。可加入几片生姜或艾叶,能促进血液循环,驱散寒邪,改善睡眠。
腹部热敷:经期用热水袋或暖宝宝热敷小腹,可即刻缓解冷痛。
有什么生活建议?
保暖避寒:秋季早晚较凉,尤其要注意腹部、腰部、脚踝的保暖。不穿露脐装,睡前穿袜子,防止寒从脚生。
规律作息:秋主“收”,应早睡早起,顺应自然规律。避免熬夜,争取晚上11点前入睡,以养护阴血,安定心神。
舒缓运动:不宜进行大汗淋漓的运动,以免阳气外泄。推荐散步、瑜伽、太极拳、八段锦等温和运动,有助于气血流通,舒缓情绪。
情绪管理:主动排解“悲秋”情绪。多晒太阳,听舒缓音乐,与朋友交谈,培养兴趣爱好,保持肝气条达。
注意经期护理:经期避免剧烈运动、游泳、淋雨、涉水,忌食生冷寒凉之物。
养生药膳推荐
1.玫瑰花红糖茶
材料:干玫瑰花8-10朵,红糖适量。
做法:将玫瑰花放入杯中,用沸水冲泡,加盖焖5-10分钟,加入红糖搅拌即可。
功效:玫瑰花疏肝解郁、活血止痛;红糖温经养血。主要针对气滞血瘀人群,适合经前乳房胀痛、情绪不佳者日常饮用。
2.桂圆红枣茶
材料:桂圆肉10颗、红枣5颗、枸杞一小撮。
做法:将红枣掰开,所有材料放入养生壶,加水煮沸后转小火煮15-20分钟即可。
功效:补心脾,益气血,安神。主要针对气血虚弱,非常适合气血不足导致的失眠、健忘和轻度痛经。
提醒:易上火者少喝。
3.百合银耳莲子羹
材料:鲜百合1个(或干百合20克)、银耳1朵、莲子(带心)15克、冰糖适量。
做法:银耳泡发撕小朵,与莲子一同慢炖1小时,加入百合、冰糖再煮15分钟。
功效:滋阴润燥,清心安神。主要针对阴虚失眠人群。莲子心能清心火,非常适合秋燥引起的虚烦失眠。
4.暖宫粥
材料:大米、小米、红豆、花生、红枣、枸杞、红糖。
做法:将除枸杞、红糖外的材料洗净,一同煮成粥,出锅前5分钟加入枸杞和红糖。
功效:健脾暖胃,补气养血。可作为秋季平日的早餐,温和调理体质。
作者: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妇科 尚倩
通讯员: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本信选配
发布于:广东省千层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